毕飞宇、孙甘露、李洱、东西、乔叶,五位茅奖得主南大谈写作_智能锁维修_维修服务_长江号
空调维修热线400-716-5055

毕飞宇、孙甘露、李洱、东西、乔叶,五位茅奖得主南大谈写作

更新时间:2025-04-22 08:04发布时间:3个月前人气:1

中文系能不能培养作家?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东西、孙甘露、毕飞宇、李洱、乔叶对谈现场 摄影:史鸣威

找到自己,是最好的事情

在带博士生的时候,毕飞宇发现一件事:学生很好,但总在焦虑一件事:怕把小说写坏了。

“我就问,你为什么不能写一个坏小说?”

毕飞宇认为,学生时期,尝试那些不成功的坏小说,并没有什么不好。“你要勇敢,勇敢地解放自己的内心,勇敢地粉碎原有的自我,勇敢地敲碎你以往建立起来的有关小说美学的那些原则,然后你就在写坏的时候,找到了自己。你知道自己是谁,这比什么都好。”

“你们都才20、30岁,好小说可以放到40、50、60,甚至70、80、90都不晚。”毕飞宇现场“喊话”学生们,“不要急于写出好小说。要逼着自己从坏小说开始写。你把坏小说写痛快了,你也许就可以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你会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你会诧异、错愕,那也许就是好小说的起点。”

“在谈到文学写作教育时,我们应该有一种危机感。”李洱注意到,当下我们有很多文学知识教育,但学生们已经不习惯用一种语言去准确描述自己的心理,去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可能有很多理性经验,但我们的感性经验变弱了。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很难写出自己的真话。”

在这个意义上,李洱也希望由作家带来的文学写作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在理性知识传承之外,也激活年轻一代的感性经验表达,“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写出他们真实的心理,讲出他们自己的故事。”

今年正值南京大学文学院建院110周年。在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董晓看来,语文学的意义,就是在民族语言、文学、艺术和文化的诠释中彰显民族精神的精髓,探寻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奉献我们民族的独特智慧。“这应当是所有中文人的使命。”

400-716-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