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2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在南京举行。
“有关AI的话题讨论已流行了一段时间。我们依然想向大家求教——新的AI时代,文学有哪些新的可能性?”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说,“在智慧之外,我们人类还有情绪,还有意志,还有趣味,还有审美,还有意念,还有感受。当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才能得到体现,人才是人。所以说,无论人工智能抵达怎样的水准,它也替代不了人类的主体性。”
在他看来,写作关乎的是长程的考虑,包括小说的叙事、小说的研究、小说史的发展,但相对应地,是作为个人短暂的思考。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相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相对于需要学习的对象而言,都是非常短暂的。通过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的研究和筛选,有些东西渐渐淹没了,有些进入了人类知识的传承。目前AI对于价值的判断还处于一个相对随机和机械的阶段,这或许也是AI与传统人文主义者的一个不同。
文学的尊严的走向,AI不可能打败人类的地方 在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看来,我们不必对AI太过焦虑,因为理解、感受和创造恰恰就是文学的优长,人类的优长。“而 AI只有数据没有思想,只有思维没有心灵,只有技术理性没有道德理性,尤其不具有自我反省的主体意识,与人类差距还很大,为此,人类不必过早恐慌。” “我想,对不存在的语言如何创造,对不存在的现实如此着迷,这就是文学的尊严的走向,也可能是AI永远不可能打败我们的地方。”谢有顺说。 “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的前身是“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自2006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以来,至今已延续了18年。在主论坛之外,本届扬子江论坛还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后新生代’长篇小说与现实主义的可能”、“大地书写的新走向”。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表示,希望“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进一步加强加深对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研究和讨论,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也期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批评家,跨越边界,去讨论、去触碰当下中国社会最本质的焦虑,最根本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