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暖阳:美国大迁移史》,[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著,周旭译,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560页,98.00元
南方黑人为何在二十世纪从南方乡村涌入西方、北方城市的贫民窟?这是贯穿《他乡暖阳》全书的核心问题。此前,学者们总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寻找答案,比如棉花采摘机的出现迫使成千上万的南方黑人离开田地,或者战时北方工厂对劳动力的强烈需求吸引着潮水般的南方黑人前往北方制造业城市。毋庸置疑,这些“推拉因素”在移民的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威尔克森通过分析口述史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新的答案:南方黑人加入移民大军是为了更有尊严地活着。1930年代:艾达·梅·布兰登·格拉德尼决定离开1940年代:乔治·斯旺森·斯塔林决定离开1950年代:罗伯特·约瑟夫·珀欣·福斯特决定离开《他乡暖阳》英文版封面他乡的太阳更温暖吗?对《他乡暖阳》的评价
作为一部叙事史著作,《他乡暖阳》的中译本出版后并未引起中国史学界的过多关注。尽管如此,伊莎贝尔·威尔克森用十五年时间调查、研究与写作,采访超过一千两百人,最终撰写而成的这部《他乡暖阳》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首先,《他乡暖阳》的叙事逻辑和结构设计反映出作者的巧思。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三位主人公在南方的旧生活、离开南方、在移居地的新生活以及移民离开之后的南方四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由三位主人公的故事相互交织而成。虽然从三个视角同时出发,却因作者逻辑清晰、文笔老练而不显杂乱。将不同性别、不同地点、不同富有程度的三位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做横向对比,让读者不禁思考:同样是南方黑人,受教育程度和财富积累程度不同的乔治和福斯特的身份命运为何如此不同?作为黑人女性的艾达·梅与另外两名黑人男性的经历又有哪些差异?同样是最终选择离开南方的黑人,他们三人的经历中是否存在共性?读来让人感叹作者语言文字功底的深厚和结构设计上的巧妙。
其次,虽然《他乡暖阳》以三位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却并未囿于个人经历的叙述,而是将个人经历嵌入更宏大的历史图景中。此前有历史学者从北方工业城市的经济机会、南方吉姆·克劳法和种族暴力、两次世界大战扩大了北方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南方农业机械化等角度对这次大迁徙运动的发生原因进行考察。威尔克森在本书中透过三位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从微观角度对学者之前的研究做出了回应。虽然身处二十世纪之中的三位主人公看不到时代浪潮对个人经历的影响,但是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他们的个人感受与时代背景相勾连,展现出历史学的独特魅力。
虽然《他乡暖阳》一经问世,便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马克·林顿历史奖、核心地带奖,以及《纽约时报》《奥普拉杂志》《亚马逊》《出版商周刊》等报刊杂志评选的年度十佳图书,但在分析史学占据主流的现如今,《他乡暖阳》作为一部细致扎实的叙述史著作在国内并未获得太多瞩目,令人深感遗憾。《他乡暖阳》将读者带入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景中,读完一本书仿佛交了三个朋友,共度了他们的一生。阅读过程中,读者时而同情他们的遭遇,时而为他们充满未知的前途担忧,时而被他们争取自尊的不屈灵魂震撼。整体而言,这是一部能够带给读者启发的、值得一读的二十世纪美国黑人移民史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