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像蝴蝶驻足于锋利刀刃——《余生》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办。学者、评论家张莉,作家文珍,媒体人傅适野,与马来西亚华人作家、《余生》作者黎紫书围绕《余生》进行文学对话,探讨了微型小说创作与其中蕴含的诗意和魅力。《余生》新书分享会现场《余生》书封黎紫书
对此,黎紫书分享了自己在北京居住期间的创作经历。“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适合写微型小说的阶段”,她表示,“作为一个异乡人,在陌生的城市中生活,能够感受到各种文化差异和触动。这些感受成为了我创作微型小说的灵感来源。”也正是在都市生活中转化出来的各类经验,让黎紫书能将生活中体会到的“怎么可以这样”“为什么是那样”的震惊感记录到自己的作品里,并将震惊中的思考存放在一个不到一千字的小说里。
文珍则结合另一本散文集《暂停键》对黎紫书的创作经验进行了分析,她表示,黎紫书的书写经验就如同蝴蝶轻轻站在刀刃上:“她有非常温和的、非常温柔的冷笑,有一种讥诮在里面。”她认为,黎紫书在书写中通过挪动日常物品的位置,就能给读者造成某种陌生的新鲜感和一种日常的惊奇感。“我们必须用很大的精神来找不同,她到底要把这只蝴蝶落在哪个刀刃上,到底哪个拼图的角被挪动了。”
张莉则从评论家的角度,通过韩江的《植物妻子》和《素食者》两篇小说对都市经验的书写进行了深入剖析。“作家凝视一种日常生活经验,使它成为一个事件,这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但是在熟视无睹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新的东西,它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本身,它变成一个文学事实和文学故事。”她认为,作家应该能提供一种对世界的新的理解力,这种理解力是独特的、原创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何将都市经验转化为具有深度和力量的文字,是今天当代都市小说写作面对的问题。
活动最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微型小说和《余生》的见解和阅读感受。“我个人觉得微型小说不会因为不超过1000字就会影响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分量,它一样会做到尺幅之中见山水。《余生》是打开黎紫书小说世界的一把绝妙的钥匙。大家通过《余生》这个微型小说集,可以看到一个杰出的作家是怎么炼成的。跟黎紫书相识之后,我也像她一样学着注意观察生活,我发现好像也有所发现,但是我没有把它落在笔下,所以也是跟诸位读者共勉,我们不但要去观察、思考,我们也要把这些观察到的、思考到的落到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