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杨志锦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据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一方面,中国宏观调控的方法论出现重大变化:一是以前稳经济更注重投资尤其基建投资,未来更重视消费尤其居民消费;二是以前珍惜财政货币政策空间,财政货币政策加力幅度有所控制,但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加力幅度将会明显加大。另一方面,此前一些被认为是约束的指标将被打破:一是财政赤字率将突破3%,而以前大多控制在3%以内;二是政府负债率不再要求低于60%;三是降息幅度不再“小步慢走”(每次降5BP至10BP),而是要“有力度”;四是特别国债可以用于促消费,用于经常性支出。当然这样的宏观调控转型并非一蹴而就,2025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一段时间都将处于这一转型之中。1.形势判断: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经济形势时提出的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此次会议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相比去年,外部环境的挑战更靠前,应该指逆全球化背景下关税和外部贸易条件的不确定性。需求不足仍是内部最重要的挑战。究其原因,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影响持久,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尤其2024年以来房价下跌对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形成收缩效应,同时股市低迷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居民消费更趋谨慎。今年消费增速在3%左右,而疫情前的2019年消费增速在8.5%左右。
界面新闻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