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间:跨区域的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_综合维修_维修服务_长江号
空调维修热线400-716-5055

山海之间:跨区域的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

更新时间:2025-04-20 00:04发布时间:2个月前人气:1
温馨提示:此页面由第三方提供! 长江号自营维修服务电话:400-716-5055

古代中国文化艺术汲取百家之长,既能立足自身传统与特色,亦积极吸收多元文明精华,在铸就自身辉煌文化丰碑的同时,借助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等交通干线影响了亚欧大陆在内的广袤地区。此种跨区域交流通过思想宗教、物质经贸等领域的频繁往来,从而推进了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与艺术创作上的互动,并呈现出各方和谐融汇的恢弘图景。有鉴于此,为深入挖掘古代中国艺术遗存的价值,全面分享和讨论艺术史及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组织策划了“山海之间——古代中国跨区域艺术史青年论坛”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召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考古所、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并特邀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院长李星明教授、邓菲教授、董少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施錡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石建刚副教授担任评议专家。会议于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举办。与会者合影古代墓葬艺术研究的多元视角不同文化单元区域内的佛教艺术

霍司佳的报告以“唐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麻盐之税’发微”为题。嘉州凌云寺大像即今岷江之畔的“乐山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初,像龛旁崖壁上镌有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叙述玄宗曾“诏赐麻盐之税”以资修营。前人对此“麻盐之税”的来源和性质有多种不同解释,但均未能结合经济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探讨。综合史实来看,“麻盐之税”应指剑南道对蜀麻与吴盐交易征收的地方性商税,反映了唐帝国东西地区经济交流的繁盛。玄宗将这笔不入支度国用的资金赐给凌云寺大像,是对岷江-长江航道产生巨量财富潜力的肯定。报告认为此事当有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参与,后者可能试图利用大像工程获取自身政治利益。东西方文明的互通互鉴

12月1日上午举行了本次论坛的第五版块——“他山之石——东西方文明互通互鉴”,与会学者的报告题目囊括了织物、珠玉、陶瓷等各类器物的专题讨论,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董少新教授主持。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杨天源以沉船出水陶瓷器为主要考察对象,讨论了唐五代时期中国陶瓷器中的外来文化因素,特别是伊斯兰文化因素等。报告通过介绍和分析这一时期沉船出水瓷器,发现其带有非常明显的仿金银器的造型和纹饰风格,同时,报告还分析了唐五代所见外来文化因素的时代背景与考古发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潘桑柔的报告题为“‘无’与‘有’的相遇:《史集》细密画插图中的中国山水与涅槃图”。报告聚焦 14 世纪初叶首度以独立形式出现在波斯细密画中的两类外来母题——山水与涅槃,透过伦敦藏《史集》阿拉伯语残本中的两幅插图,以弥勒图像的表现方法等为例进行分析,探讨画师以自然景观和穹顶建筑描绘文本内容的深层用意及灵感来源,又结合伊斯兰哲学阐释“空白恐惧”的概念,并观察《史集》画师的手法与“空白恐惧”等伊斯兰艺术传统之间的碰撞,通过一组图像案例,勾连起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化图景。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石榴关注元代暗花缎织物及其海上贸易,注意到在欧洲的教堂与博物馆中,存有一批蒙元时期的暗花织物。由于其显著的中国风格,西方学者普遍认同这些织物源自中国。与此同时,元代南方墓葬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暗花织物,报告从元代考古发现的暗花织物出发,通过对比在非洲及欧洲的同类实物遗存,勾勒了其商品贸易路线。并且进一步讨论了探究暗花织物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进行贸易流通以及本土化,最终成为15世纪欧亚区域的主流商品。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仇泰格做了关于祖母绿在元明时代的中国流传与使用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蒙元时期波斯、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通称为“回回”)大量迁徙进入中国,他们之中多有以经商为业者,所经营的商品中珠宝又为重要类项。这些回回珠宝商将原本不产于中国的各类彩色宝石(又名“回回石头”)介绍入中国,并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宝石的偏好。其中祖母绿是回回珠宝商引进中国的最重要的宝石品种,中国人不仅从回回珠宝商那里接受了作为商品的祖母绿宝石,还引进了与这种宝石相关的中东文化、民俗。到了明代,中国人仍然延续了对于祖母绿的偏爱,并逐渐成为明代的社会文化及大众文学作品中奢侈品和财富的象征物。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成高韵的报告围绕着明朝瓷器在朝鲜的传入与接受而展开。1392年朝鲜建国后致力于吸收明朝礼仪制度,在世宗时期(400-966-8255(家电维修号码分享)) 的《五礼仪》中,陶瓷被视为物质媒介,起到将礼仪体系具体化的作用。报告探讨了朝鲜发挥陶瓷这一物质媒介作用以达目的的过程,并从使用方式等三个方面分析明朝礼仪瓷器在朝鲜的接受与转化过程,揭示两国物质文化交流的多层次影响。同时报告基于部分使用案例,分析了物质流动在礼仪等抽象概念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反映出朝鲜对本土文化身份的确认和适应性创新。

本场会议的评议专家董少新教授总结,从五位青年学者的报告中可以看到艺术史研究越来越重视文献的考证,能够综合运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文献材料。这五项研究都是通过对不同“物”的研究呈现历史,包括了文化交流的网络、社会面貌与观念、政治身份的构建诸方面,很好地体现出艺术史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延伸,由此也提示我们,考古学、图像研究、技术史研究的成果可以很好地启迪、弥补、超越传统历史学研究。

在最后的闭幕式环节。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邓菲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论坛聚集了来自不同学科、学术背景各异的研究人员,与会者带来的报告在个案讨论与专题精析的基础上,均呈现出广阔的视野与清晰的脉络。论坛令许多观点与思维得以碰撞、交流,有效地激发了研究者对古代中国跨区域艺术史更深层次的思考。

400-716-5055
  • 长江号

    n扫码访问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