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据天眼查数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2023年一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发生了23起融资,总金额达到54.7亿元人民币,为十年来的最高水平。2024年仍然延续了投资热潮,上半年,仅国内人形机器人投融资超过10起,融资总额也超过了20亿元。
跟ChatGPT这样的软件平台不同,具身智能强调机器人作为AI的硬件载体,两者通过与物理环境的直接交互来发展和展现智能。有了“身体”的加入后,智能不仅仅是信息处理的结果,还包括感知、行动和适应真实物理世界的能力。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则用人的“大脑-小脑-身体”来类比具身智能。在他看来,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的具身智能体。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如ChatGPT,主要集中在语言处理能力。而作为AI的下一个形态,具身智能首先需要有硬件作“身体”;传感器与其他执行器设备作“小脑”,负责处理感知信息,控制身体完成复杂任务,AI作“大脑”,负责逻辑推理、决策和规划,使得智能体能够用自然语言与其他智能体和环境进行交流。
业内主流观点认为,如果说ChatGPT的问世是属于AI行业的“iPhone时刻”,人形机器人在通往具身智能的道路上的拐点还未到来,行业还在处于爆发的前夜。
而在有更多公司涌入机器人行业后,降价成了近年来的一大趋势。据美国纽约资产管理公司方舟投资(ARK)的研究报告预测, 为了让人形机器人能够得到大规模采用,其成本价需要再降50%到2万美元以下,为当前行业整体水平的一半左右。带头降价的宇树对于大规模降价也十分谨慎。在去年8月份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强调,目前机器人行业远未到达商业化阶段,市场上机器人的总量还很少。头部公司年出货量不过百台,大部分公司只有几十台,不足以支撑价格战。“如果我们价格定得太低,对行业和公司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