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用一个词概述一代人的面貌。上一代互联网公司的"一小撮聪明勤奋的创造者+一大群综合素质比较高的辛勤工作者+源源不断流量和补贴资源",到AI公司的"极少数超级强大的个体(智商/技能/行动力)+ 一小撮极其聪明的行动者 + 予取予求的燃料弹药(算力)。"
2、被动"悬浮" 6、被动"清醒" 另一方面,即便年轻人内心仍想"成事",但逐渐把自己定位为普通人、路人甲乙丙、NPC,是世界的背景板、毫不重要,通过把自我评价降到最低,来把否定自己的权利留在手里,为了减少跌落的恐惧,先用跌落来自居,用否定来肯定自己,以此勉强维持情绪的平衡,让自己不至于倒下。 2、童年推迟 在这个社会中,努力就有回报依然是普遍看法,但年轻人不像中老年人那么相信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60前、60后、70后的奋斗信念最强,超过60%有很强的奋斗感,80后稍弱一些,但在90后及更年轻的人群中,这一比例降到了47.32%。在对奋斗的信仰方面,这代人确实是"最差的一届"。 近年来流行的不少职场热词,都是年轻人试图从工作中夺回一些掌控感,例如有些人换上看起来不聪明的"笨蛋头像",试图减少领导的沟通欲望,这样的行为替更多不敢轻举妄动的打工人发泄了厌班和想要放弃上进的情绪。 9、社会脱序 人类学家项飙提过一个说法,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这一时期普惠式的改革让大多数人的利益都得到了提升。90年代,尤其00年代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转为分化式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增大。 因此,老一代人宏大的社会理想是与他们自己息息相关的,而很多年轻一代缺乏这种参与感,他们无法在宏大的叙事中找到位置,又因为没有在身边具体的人、事("附近")中建立参与感,导致他们只能通过口号式的象征性说法,用抽象的概念和理念来表达对想象中"大"事物的归属感。 10、情绪病弥漫 年轻人抑郁、焦虑比重不断上升,年轻人是所有年龄段中情绪最差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18-34岁的青年的焦虑水平最高;同时,相比十年前,人们感到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下降。 年轻人的情绪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教育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如同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中描述的:"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激烈竞争让学生个性被磨灭,疲惫成为他们的精神底色。家长和中学老师却往往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看"工厂化教育"将个体变成标准化构件。" 也因此,情绪问题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纵向比较发现,从2015年到2020年,中小学生的希望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