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恢宏背景中,里斯本丸沉没的惨剧,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自然无法与列宁格勒保卫战或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大事件”相提并论。然而,在历史长河中,任何壮烈的正义行动,其底色都是无数普通人的奋斗、挣扎、牺牲。这些普通人参与并见证历史,迎接着历史车轮每一次转动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他们的亲人也承受着容易被宏大叙事忽略,但对个体而言力逾千钧的伦理伤痛。因此,任何一段有价值的历史被埋没或遗忘,对于亲历者而言都是一种轻慢,对于亲历者的后人来说亦是一种精神伤害。《里斯本丸沉没》海报电影场景平面效果图。东极岛的渔民搭救落水的英军战俘。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方励(右)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威廉·班尼菲尔德(左)方励(右)与营救盟军战俘的渔民林阿根(中)方励(右)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后代家属方励介绍画家王浦绘制的电影场景平面效果图。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里斯本丸沉没》海报
纪录片不仅能够条分缕析地剖析历史,还能够以各种创新的方式呈现历史,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真实与深远影响。影片反复强调里斯本丸号沉没时,距离被击中有25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日本人只转移了日本士兵并将底舱封死,并留下六名士兵负责射杀那些侥幸逃出来的战俘。通过这样的时间梳理和细节强调,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影片的道德指向性,也能深切地体会影片的创作立场。
影片《里斯本丸沉没》不仅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回溯与复盘,也对人性善恶作了深度剖析,更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进行了犀利烛照。观众从影片中看到了历史的真相,也见证了人性的阴暗与璀璨。同时,影片沉痛地提醒人们正视历史,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龚金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