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削减成本的压力下,大众汽车集团日前取消了有30年历史的德国就业保障协议。更为糟糕的是,大众或将首次关闭德国本土工厂,打破公司成立87年的历史。类似的情形也在大众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上演。原计划三年内通过调整差旅、行政支出间接降低人员成本的大众集团,开始裁减中国总部员工。
新能源作为汽车的未来进化方向几乎是全球范围内的共识。然而,德国电动汽车销量自去年底政府取消补贴后持续走低。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7月,德国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大跌超过三成,上半年新注册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5.8%降至12.5%。
德国汽车工业的不景气已经传导至供应链上游,不少国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走向裁员甚至破产。采埃孚计划到2028年在德国裁员1.1至1.4万人,大陆集团已启动7150人的裁员计划。咨询公司Horvath的调查结果指出,六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计划适度裁员。
这些陷入泥潭的欧洲品牌是跨国汽车公司面临困局的缩影。事实上,包括日美韩系在内的汽车制造商,近年来难以跟随电气化引发的全球市场变革,尤其无法在华保持曾有的领先地位。本田、日产、通用等合资汽车公司的减产规模或已达百万级别,因价格战退网的经销商数量超过2500家。 对这些公司而言,“大象转身”的阵痛或还将持续。一位汽车公司营销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尽管不少跨国汽车企业在电动化方面步伐放缓,但这些公司可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逐渐成熟后重新加码投资电动汽车业务,并找到新的切入点。